上一期我们聊过了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这一期我们聊点会让设计师浮躁一些的话题,波普艺术。
往期回顾:《你看不懂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这篇设计史来帮你!》
按惯例我们先上作品:
第一张作品叫《猫王三重影》,也有人叫《三个猫王》,1963 年诞生,名字起得简单粗暴,不过没关系,制作方式更加粗暴,就是丝网印刷。什么叫丝网印刷我们后面再解说,反正用这个技术复制三次这个作品就出来了,后来作者乐此不疲又做了一个《猫王八重影》。
彪悍在于这个叫《猫王三重影》的印刷品于 2014 年 11 月在纽约拍出 8192.5 万美元,约合如今人民币 5 亿左右。第二张图也是同一个作者同一种手法,在 1966 年制作的《马龙四重影》,马龙就是演《教父》的马龙白兰度,这个作品也在同一场拍卖会上以 6960 万美元拍出,约合如今人民币 4.6 亿。
屏幕前做设计或者插画师的你是否开始感到一阵浮躁,没关系,了解详情后的你会更浮躁,以上两个作品的作者就是 20 世纪大名鼎鼎的怪才安迪沃霍尔,而他身后则是赫赫有名的波普艺术风格。
波普风格在美国被称作「新达达主义」,因为被视为波普艺术之父的理查德·汉密尔顿其实就是杜尚的学生,他的作品《究竟是什么东西使今天的家庭如此的不同,这么吸引人?》被视为波普主义的开山之作,我们看看这个作品就明白为什么叫新达达主义。因为在创作手法上大量使用了达达主义的拼贴与随机性。另外细心的各位会发现这个作品中那位肌肉猛男手上握着疑似拳靶的东西上有「POP」几个字母,这几个字母就是波普的意思,原意是「大众化」,具体还有什么含义我们先按下不表。
发展到如今的波普艺术大有卷土重来的感觉,例如如今流行的「蒸汽波风格」与「故障艺术」其实都属于波普主义体系上的创新与升级,谈到这个话题,一直关注设计史太浓的诸位一定会跟我有种共同的感觉,就是在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继承与创新总是辩证统一的,创新是继承的目的,因为离开创新的继承叫「复古主义」,而离开继承的创新则容易堕入「虚无主义」,所以彼此相互依存。例如美国的国际主义就是对德国现代主义的继承创新。
我们先来看看现在的「蒸汽波风格」: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故障艺术」类的作品:
是否发现如果这些作品摆在一起,你是否会怀疑他们直接的亲戚关系,甚至感觉是直系亲属。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看安迪沃霍尔其它几张代表性的波普作品:
最后我们将蒸汽波、故障艺术跟波普各抽一张放在一起,再加一张达达主义作品来看看:
感觉就是一个家庭聚会啊。
那么波普风格到底是什么时候基于什么原因出现的呢?有什么精神内核?它的表现特征又有哪些,怎么跟他们的近亲区分开来呢,故事要从 63 年前说起。
20 世纪 50 年代,战后新生一代出现,此时美国的国际主义产品已经开始通过贸易卷席欧洲,各种家用电器、日常用品、家具装饰等等,一切国际主义的设计都显得那么的冷漠没有人情味,而且风格单调,这首先在英国造成了新生一代的不满,他们认为需要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来体现新的消费观念与文化,所以波普运动这种探索就先从英国诞生。
1956 年英国艺术家汉密尔顿在伦敦「这就是明天」为主题的一个展览上展出了上面叙述的《究竟是什么东西使今天的家庭如此的不同,这么吸引人?》这幅作品引发了轰动,画面场景中充斥了美国商品与情欲气息,用来讽刺现代化消费主义,而画面上的 pop 原本是指商品广告,后来被引申为:popular,意思是大众化,然后读音就是「波普」。
这个大众化艺术的内核还体现在他们这群艺术家都喜欢使用大众消费品作为题材或者原料进行创作,手法上喜欢使用拼贴、涂鸦、添加各种艳俗的颜色,所以本质上他们跟达达主义一样也是反艺术的。
形式上他们喜欢多彩、夸张、强调视觉冲击,但表现的却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形象,有一种通俗接地气但是却玩世不恭的意味。
我们看看当时英国阶段的波普艺术作品: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英国时期的波普其实还是跟达达主义的形式比较接近,跟我们普遍认识到的波普形式还是存在较大的落差。其实英国波普运动体现在服装设计及音乐产业上的结合